你的位置:配资门户网_股票配资门户_线上股票配资门户 > 配资门户网 >
浙江股票配资网 工银瑞信基金“FOF一哥”蒋华安离任
发布日期:2025-04-21 21:37 点击次数:151
(原标题:工银瑞信基金“FOF一哥”蒋华安离任)浙江股票配资网
这种存在明显的内部资源倾斜倾向的投资决策可能源于公司对内部投研体系的信任,试图通过共享研究成果降低筛选成本,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工银瑞信基金的债券型基金产品本身收益能力较弱,即使高比例配置也难以抵御市场波动,反而可能因“内部保护式配置”错失外部优质标的。
2025年4月17日,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瑞信基金”)发布公告称,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因“个人原因”,离任所负责的工银养老2035、工银养老2040等9只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并已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
公开资料显示,蒋华安为硕士学历,CFA、CPA、FRM持证人,先后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担任高级审计员,在社保基金理事会资产配置处担任副处长;2017年,蒋华安加入工银瑞信基金,担任FOF投资部总经理和多只FOF产品基金经理。
注:以上人物系工银瑞信基金原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
蒋华安拥有10多年从业经验以及超过6年的公募FOF管理经验,是工银瑞信FOF团队的领军人物。此次公告前,蒋华安管理的FOF产品总规模为21.39亿元,占工银瑞信基金FOF基金总规模的73.45%,是公司不折不扣的“FOF一哥”。
随着蒋华安卸任基金经理,工银养老2045、工银养老2035等FOF产品增聘徐心远为基金经理。而工银安悦稳健养老目标三年持有等多只FOF产品,早在4月9日就已增聘周崟为基金经理。由此可见,蒋华安的离任并非临时变动,而是经过公司审慎规划与提前布局的安排。
从业绩层面来看,蒋华安管理期间9只FOF产品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尽管其中5只产品的收益在同类产品中位居前列,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管理的FOF产品整体年化收益水平普遍偏低,且存在多只基金在其任职期内回报为负的情况。具体而言,工银睿智进取一年累计跌幅为18.16%,年化收益为-5.73%;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累计跌幅为10.12%,年化收益为-3.16%。
表:基金经理蒋华安历任基金产品
数据来源:wind
值得一提的是,在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目录中,工银养老2035、工银养老2040以及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等6只基金产品赫然在列。其中,作为2018年首批发行的工银养老2035,顶着“先发优势”的光环,6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回报超过40%,年化回报为5.45%。尽管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成立以来长期表现低迷,在2024年12月仍是获得了工银瑞信基金“力挺”,申购金额接近1个亿,占到整个FOF产品管理规模的一半以上。
图: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的管理人自购情况
数据来源:wind
“自产自销”与高频轮动
翻看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披露的基金产品中报、年报,该FOF产品成立以来一直以工银瑞信旗下的基金作为主要配置标的。以2024年四季度末为例,产品前十大重仓基金里有6只工银瑞信基金旗下产品,其中债券型基金投资占比接近30%。
表: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2023年、2024年前十大重仓基金投资明细
数据来源:基金产品定期报告,新刊财经整理
这种存在明显的内部资源倾斜倾向的投资决策可能源于公司对内部投研体系的信任,试图通过共享研究成果降低筛选成本,形成协同效应。然而,工银瑞信基金的债券型基金产品本身收益能力较弱,即使高比例配置也难以抵御市场波动,反而可能因“内部保护式配置”错失外部优质标的。
以工银纯债B和工银四季收益C为例。截至2025年4月17日,前者近一年、近两年、近三年累计回报分别为2.83%、6.93%、10.19%,在同类基金里排名1955/2966、1587/2434、1068/2052,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后者运作时间不到3年,成立以来累计回报6.54%,同类排名446/622,相较于同期中证综合债指数13.00%的表现乏善可陈。
此外,工银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的权益类基金持仓呈现出异常频繁的轮动特征,其调仓频率之高堪比部分擅长行业轮动策略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自2023年起,除持续持有公司内部绩优基金经理杨鑫鑫管理的工银创新动力外,该FOF产品的其他权益类基金持仓堪称“走马灯”,持仓周期鲜少超过1年。直到2024年,工银创新动力的仓位才勉强提升至5%以上。
这种“快进快出”的投机式操作,美其名曰把握市场机会,实则是缺乏战略定力的体现。子基金的频繁申赎不仅徒增成本,还会导致投资组合难以形成清晰的逻辑主线,与养老FOF产品追求稳健增值的本质定位背道而驰。
养老FOF自诞生起便承载着“为普通人搭建专业养老投资桥梁”的初心,帮投资者“积少成多”。那些信任“专业养老”而投入积蓄的投资者,本应看到的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学资产配比、对全市场优质基金的择优而选,以及穿越牛熊的战略定力。
但现实却是投资者用3年时间的等待换来10%的亏损,面临“人未老、钱先亏”的尴尬境地。这种错位与荒诞,不仅是个别产品的失败,更折射出养老投资领域对“专业”与“责任”的深层反思。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浙江股票配资网
上一篇:期货配资是什么 莱珀妮上季度销售额有机下滑17.5%,将加码中国市场电商布局
下一篇:没有了